静坐笔记之一, 对静的认识
静坐,就是轻松自在的坐着,什么也不想。就那么简单。
本来,不论练什么功法还是简单些好。
入静就是指精神活动的宁静。外静内动,“真气”在最佳状态下动,人的生理机能也在最佳状态下“动”,治病强身靠的就是这一着。
气功治病强身,主要靠的是这个“静”。
动功也有很强的健身作用,但那主要是动功要动中求静,靠的还是这个“静”。
广播体操代替不了动功,因为广播体操没有动中求静。打太极拳的人如果不知动中求静,也相当于在做广播体操。
动功引导“真气”的动,不一定是最佳状态的“动”,因为动功是人编的。
不按规律去引导“真气”运行就容易出偏,习静却可以防偏纠偏。
有人说,初学者脑子可以不要太空。也有人说,练动功脑子也可以不要太空。这是不懂得“静”的妙处,或是还没体会到“静”的妙处。
初学者一定不要放松自己对入静的要求,定型了难改。
练动功的人不妨同时练一下静坐,试试用入定的境界做动功是什么滋味。
静坐,什么都不想,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还有点难。大家想了不少办法,于是便有了各种宗派及法门。
入静,都是先用“以一念代万念”的办法,用心去意守一个部位,用意去专注一个事物。
意守专注的对象,从粗、显、有形,逐渐向细、微、无形转换,最后就什么对象都不要了。
用心用意也是从粗到细,从重到轻,从着意到无意,从有心到无心。最后就什么念头也没有了。
入静好像是无止尽的。
静坐笔记之二,专注
密林深处,一块岩石。岩石上一个小和尚正在打坐。一缕晨光透过浓密的枝叶照下来,落在小和尚身上。这是一幅照片,名称:<禅定>。
我的专注对象就是这幅照片,确切讲是照片上那一缕晨光。
有空闲就看照片,凝神地看。上座后就闭着眼睛“看”。
看是心、眼并用,用眼力,也用心力。心力是指用意念去想。
初学时,心念集中不起来,还可以加上"耳力"。就是想着它,“看”着它,“听”着它。
用眼力,很累,眼会发胀,头不舒服。
把眼力撤掉,只用心力。这时叫“想”
控制力好的人,一开始就可从这里练起。
只用心力不要眼力的练习很重要。以后的修习都是用心力。
用心力“看”到的景象没有用眼睛看的清楚。甚至“看”不到。看不到就看不到, 有这个“想”在就够了,硬要看到的念头会破坏“静”的境界。
“看”和“想”都有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。看和被看,想和被想。都有个“我”在里面。
“入静”的最大敌人就是这个“我”。“我在练功”,“我要看到”,“我要入静”。。。这些念头就足以让你不能入静。
“想”到一定程度,加上自己不断克制这个“我”字,这时面对眼前的景象已经不存在“我在看”,“我在想”的意思了,自己好像一面镜子照着景象。这时叫“照”。
佛家书上这种心念叫“用心如镜”。
“照”的关键是对景象不分辩不思维。如果想一想这缕晨光亮不亮,什么颜色,这就不是“照”了。“镜子”是绝不会分辨思维的。
能把自己当作镜子一样对待眼前的、心中的一切景象,就算是进了“入静”的门了。然而“镜子”还是有一个“照”与“被照”在。
照到一定程度,会感到自己进入到照片的景中,那缕晨光就照在自己身上。这时叫“融”。
要的就是这个“融”。这个“融”是入静到入定的转折。先用重一点心力保持它。能保得住了,再慢慢放松意念。
这个“融”就是气功书上说的“若即若离”,就是佛家书上说的“能所双忘”。
能够放松意念了,定力达到一定程度了,试一试:你想像有另一个自己,正站在门边看着静坐的自己是什么滋味。再想像这另一个自己在看着自己“专注”着对象物。
这时修习者其实已自然而然进入到“观心”---自己在观看自己的念头的阶段了。
专注中,看、想、照、融,心意从粗到细,从重到轻,从着意到无意。
专注中,脑子里的杂念被专注的心意取代是自然形成的,对杂念的人为压制,只会使头脑乱上加乱。
专注时,专注本身也是自然产生和加强的,硬想的专注就不是专注。
静坐笔记之三,观心
专注进入“融”的阶段,自己看着自己的念头的时候,这就是佛家书上说的“观心”。
“念头”在哪里?“念头”是什么样子?
它哪里也不在。它什么样子也没有。
它又是在我们的头脑里。当我们静坐时东想西想的那个就是。
集中心力去看静坐时东想西想的念头,你会发现,你一看念头,念头就会消失。道理:脑子里同时存不得二个念头。把这个念头看灭了,下一个念头还会来,来了再看,再看再灭。念头会越看越少。看到念头不生,二次念头之间的空档处,体会一下,那正是我们想要的“无念”。
看“念头”要比看照片上那缕晨光要难多了。这就是对象物从粗,显,有形向细,微,无形转换,是入静修习的深入。对象物越来越细微,你就会由“静”入“定”了。
看“念头”与专注有形对象物一样,也可以从“看”到“想”再到“照”让心力越用越轻,越用越细。
"照"之后不是“融”,而是“知”。“知”是这样一个过程:我们把念头观照没了,我们还是在观照,观照着眼前一片虚空。这时我们在脑子里轻轻地提起一个知觉,知道自己当下没有念头,一片虚空。这个“知觉”,佛家就叫它“觉性”、“灵知”、“正知”。
心中时时刻刻不要丢掉这个“知觉”。
入定了,可以用这个知觉去查看自己有没有东想西想的念头,有,就提起心力“照”掉它;也可以用这个知觉去检查自己现在是否昏昏沉沉,是,就提起“知觉”克制它。
千万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片虚空上。我们想保住这片虚空,但这片虚空靠守是守不住的。有人用一个比喻来指导过我。比如我们煮水,想要蒸汽。如果你只是去守这蒸汽,蒸汽是不会自己加大的。只有不断加柴加火,蒸汽才会加大。我们要保住虚空的境界也只有提起“知觉”,着力于“知觉”才是。所以他提出,就把这个“知觉”当成专注的对象,像先前专注<禅定>照片上那缕晨光那样去专注这个“知觉”。
把“知觉”当成专注对象,用心好像比直接知觉“无念”粗一些。但它对产生“明觉”好像更有效。
观看--观想--观照--知觉,用心更细,更轻了。
这个“知觉”虽是淡淡的,但到底还有一丝“觉”在那里,静坐还不能说是到家。只有最后,大脑的抑制达到一定程度,连这一丝淡淡的知觉都可以不要了,静坐就进入到我们日思夜想的“空”的境界。
观心,练好了,平日就能较好控制自己的心念。想发怒,自己一反观就发现了。
观心,练好了,睡觉时观心,脑子一空,一分钟就睡着,有时睡着了还见到眼前一片“明觉”呢。
静坐笔记之四,无心
把“观心”时的“知觉”去掉,心也并没有空的。
有人说:一些平时觉察不到的细妄念,在入定之后,就会显露出来。这话不假。
入定时,人的生理变化,会直接影响人的感受、情绪。比如,血液循环加强了,人的大脑就会活跃起来,会感觉脑子乱乱的。气机动起来,身上这里动那里跳,见光见影,闻声嗅香,奇异感受真是数不胜数。
有人说,练功感觉有时好有时不好,也受生理影响,不以人的意念为转移。
难怪佛经<心经>提出要“五蕰皆空”。意思就是不但要将主观自觉的“念头”“空”掉,还要把这些并不是我们主观意识生成的感受和潜意识的反应一起“空”掉,这才能真正叫做“空”。
有部佛经,列举了种种干扰入定的心念,把它称为“五十阴魔”。有些是我们碰到过的,大部份是我们还不够资格碰到的。只有入定到一定程度,一些“阴魔”才会显露。
“专注”、“观心”的功法,只能去掉我们头脑中那些主观念头。不受人们自己控制的感受和反应,怎么去“空”呢?
<心经>里,佛陀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观点:他认为,世间万物本来就是不存在的,是人们认为它存在它才存在的;他还认为,人本身也是不存在的,所以人的各种感受就更是虚无的东西了。这些干扰来了,你只要看穿它的本质,它也就“空”了,因为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嘛。
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
我很羡慕佛家子弟,他们这种世界观能让他们在静坐中,照见五蕰皆空,趋于真空,见佛得道。
退而求其次。
学佛文章中有说:无心,就是“莫于心上著一物”,“功夫只在个‘忘’字而已。”
修习“无心”。莫让“空”字著于心。“忘”掉这个“空”字。
入定后,不要去求这个“空”。(无求)
得到“空境”后,不要去想能得到什么好处,就是治病强身也不想。(无得)
直下无心,把一切进入“空境”的功法及任何努力,通统忘掉丢掉。(无修)
对进入“空境”后的种种感受,做到心“如如不动”。(无心)
“无心、无修、无求、无得”八字警言,要时时想到。
进入“空境”,经常有一种“进入”的感觉。“空境”好像是突然出现的;有时身心突然一沉,好像“掉”进“空境”之中。在这种情景下,要做到心如如不动,好难好难呢。现在还做不到。
不能沾沾自喜,以为有得,一有得意,大大倒退。出现“妙境”,在日记中描写一下都不行,写过之后“妙境”三个月没来过。
进入“空境”,心中黙念“无心、无修、无求、无得”八字警言,不思考,不检查。甚至只念无意义的“无,无,无,无”,心念耳闻,就像净土念佛,密宗念咒一样。
入定中去“专注”去“观心”,又是另一番滋味。
头脑空空松松,身体轻轻酥酥,有意去反观体味这舒适的感觉,享受人间无有的喜乐。
样样像睡着,但人是醒着的。清醒地看着自己在睡觉。“睡觉的”定如木石,“看着的”自由自在。
。。。。。。
许许多多练法,随心所欲,自由自在,随随便便,平平常常,不管它正统不正统,自我感觉第一。
定力没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“放任”的,否则就会让意识“流浪”了。
当我们生起了一个“无心”的念头,请注意,我们已经住在了“无心”这个念头上了。佛家说的不要“著相”的观点,对练什么功法来说都是有用的。
有人说,当细干扰被排除掉,更细的干扰又会来了。不过这是将来将来的事了,目前无忧。
到无心阶段,定力不同了,只要不分辨,允许外相显相存在,甚至有妄念产生也无碍,不理它就是。
其实,入定深入到一定程度,完全可以抽出部份心力来“观”一些问题的。佛家是用来“观”佛法,比如观“无我”,先观“无我”的理由,观明白了,就安住在这个“无我”之中,趋入正定。如此妙法如何能为我所用?值得试。 (责任编辑:solo) |